行测常识判断考点范围很广,一般包括政治、法律、经济、人文、地理、科技、生活等方面,需要小伙伴们长时间不间断的积累。
焚风效应
最早在阿尔卑斯山的北坡谷地,人们发现这里常出现干热气流,在其影响下,气温会增加10度左右。冬季能造成雪崩,春季则积雪融化,温暖季节促进农作物早熟,强烈时可使植物枯萎,甚至引起山火。
原因是翻越山坡的暖湿气流在迎风坡时水汽已凝结降落,到背风坡下沉时发生绝热性增温,变得高温干燥,此现象被称作“焚风效应”。
“焚风效应”在地球上热带、温带的山地屡见不鲜,甚至可找到主要由“焚风效应”影响形成的荒漠。
盆地效应
在地表的盆地内部,温暖炎热时期,常因地势低、空气密度大、稠密大气阻挡了地面热量向高空的辐射冷却,加之周高中低的地势不易散热,使气温升高。若是底部面积不大的洼地,在寒冷季节的夜间,常因冷空气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顺山坡下滑至洼地底部汇集,使底部气温低于周围坡地。若盆地封闭性不强,则因其位置和开口方向,阻挡或汇集的气流性质的不同,产生增温或降温的不同反应。谓之“盆地效应”。
高原效应
大面积隆起的高原其上空空气密度变小,白天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夜间大气的保温作用较弱,形成气压低、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地势愈高这种特点愈明显,谓之“高原效应”。
狭管效应
液体在管中流动,经过狭窄处时流速加快。气流在地面流经狭窄地形时类似液体在管中的流动,流速也会加快,并因气体具有可压缩性,密度也会增大。地球上山地的许多风口和许多地方出现的地形雨都与气流经过狭窄地形密切相关。
冷岛效应
近年来科学工作者发现在地球上的干旱地区,夏季时,绿洲、湖泊的最高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沙漠低30度左右,蒸发量少一半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把暖空气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大气稳定度较大,以致形成一种湿润、凉爽的小气候。此现象被称作“冷岛效应”。
阳伞效应
人类的生产生活、战争、森林草原火灾、火山爆发等人文与自然的活动,向大气排入大量的烟尘,这些弥漫于大气中的烟尘能散射太阳辐射,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这种作用犹如地球的一把“遮阳伞”,被称为“阳伞效应”。
阳伞效应的产生使地面接受太阳辐射能减少,且阴、雾天气增多,影响城市交通等。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的评估报告,包括人类活动在内造成的地球大气中的烟尘粒子的阳伞效应,其降温值相当于全球温室效应升温值的20%。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烟尘粒子的阳伞效应,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变暖幅度将更大。
世界上最严重的阳伞效应是大规模核战争造成的“核冬天”。因为核爆炸会把更大量的沙土尘埃送进大气层,使地球大气变得乌烟瘴气。由于地面上得到的太阳热量剧减,使地球气温甚至降到零下,因而被称为“核冬天”(核冬天理论本身尚不成熟,处于研究阶段)。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而阳伞效应却使全球变冷,只不过变冷程度远不如变暖罢了。
干岛效应
与热岛效应通常是相伴存在的。由于城市的主体为连片的钢筋水泥筑造的不透水下垫面,因此,降落地面的水份大部份都经人工铺设的管道排至他处,形成径流迅速,缺乏了天然地面所具有的土壤和植被的吸收和保蓄能力。因而平时城市接近地面的空气就难以像其他自然区域一样,从土壤和植被的蒸发中获得持续的水分补给。这样,城市空气中的水分偏少,湿度较低,形成孤立于周围地区的“干岛”。
雨岛效应
“热岛效应”的存在,使城区气压相对四周气压偏低,当大型环流微弱时,这种因局部温度场而产生的气压梯度,导致热岛环流,即四周的气流聚合到城区。城区气流上升,并在四周下沉,再流向城区。上升气流中一旦水汽和其条件适合时(如有足量凝结核),便可产生城区的对流雨,此现象谓之“雨岛效应”。
湿度效应
大气中的湿度会影响人们对温度的感觉。高温时,人体散热需通过汗液将热量排出体外。如空气湿度较大,汗不易挥发时,人就感到闷热,感觉温度往往比实际温度高。所以在高温条件下,地面河湖众多,水面面积较大会使空气湿度增大,进而影响到人们对气温的感觉。湿度的这种影响称为“湿度效应”。
(编辑:孝昌华图)